中時電子報 2002/01/18
⊙蘇登呼
為抗議台電儲煤場的污染、拿不到房屋津貼與遷村的一延再延,紅毛港居民意圖炸船封港與強行押走台電員工,成為新聞焦點。筆者是一位從小就離開紅毛港到外地居住的紅毛港人,雖然不住在該地,十多年來仍經常回去探視親友,並曾對該地做過長期的田野調查。在此,想從聚落文化保存的角度來看紅毛港的遷村問題。
紅毛港是一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漁村。悠久的歷史,使該地有相當多值得紀錄與書寫的古蹟、漁業技藝以及鄉土軼聞。台灣過去盛極一時的草蝦養殖與烏魚捕捉,這裡的漁民也見證過他們的興衰。
紅毛港全村共分五里,每一里都有一間大廟。居民房屋以廟宇為中心,沿廟而建,廟宇是每一里的信仰與活動中心。在當地,同姓氏的人習慣住在一起,每一里人口以幾個姓氏為主,同時交雜其他姓氏的人,每一姓氏的「我群-他群」觀念雖強,但不同姓氏的人因長期為鄰,又同樣從事漁業,共生共棲,因此形成關係緊密的聚落。這種以里為單位,結合廟宇、血緣與居住歷史而形成的聚落,內部擁有高度的凝聚力。然而,不同的里之間因利害考量不同,有時會有衝突。只是當需要對外爭取權益時,居民會放下彼此的利益差異,在「紅毛港人」這塊共同的標籤下,矛頭一致,團結對外。
文化不僅是建築、手工藝品等有形的物品,還包含無形的習俗、語言、軼聞、鄉野故事、甚至共同的價值觀等。擁有共同記憶與深厚情感的聚落,在紅毛港文化的傳承上,扮演重要角色。許多習俗、地方軼聞、海港人的特殊口音及用字用詞等,在大人與小孩、親戚好友之間日常生活的互動與交談中,一點一滴被傳承下來。
當民國五十七年紅毛港開始被限建,居民就陸陸續續遷出,有的落腳高雄縣,有的則在高雄市,較無經濟能力或不願遷出的居民,今日仍留在當地。無論落腳哪裡,分散的遷出,已使紅毛港過去內部凝聚力相當高的聚落瀕臨解體。
當地一些有心人士原本寄望按照政府的遷村規劃,將整個村集中遷往高雄市崗山仔與高雄縣中崙等地後,可以重新打造一個團結的聚落,以三百多年的漁村文化,發展觀光業,為漁民謀求生計的第二春。
令人不解的是去年九月,高雄市政府國宅處推出補助紅毛港居民購買國宅的計畫,提供的國宅分布從高市南部的小港區、前鎮區,一直到北部的左營區。分散的地點,若真遷成,不僅硬生生把居民拆散,對已瀕臨解體的聚落的重建與文化保存,更是雪上加霜,幸好當時只有五戶申請。而報載國宅處最近打算捲土重來,以更優渥的條件鼓勵居民購買國宅。
補助購買國宅比集體遷村這個燙手山芋困難度低很多,但政策執行的便利性能夠代替人民的福祉與文化的保存嗎?政府近年來不是在大力推動本土化、鄉土化與社區總體營造嗎?與其在旁門左道打轉,不如回過頭來正視遷村與不遷村這個基本問題。
(作者為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
星期六, 3月 17, 2007
「紅毛港人」想住在一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阿潑:
對不起,多送了一次 ping,請把無效的連結砍掉,謝謝您。
一個收集"紅毛港集體回憶"的平台http://www.timemory.com/cmem/QUv9LRj7y/
歡迎多加利用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