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31, 2007

【中時浮世繪】網路遊牧民族---部落客寶島漫遊

中國時報  2007.07.31

阿潑

誰說部落客是足不出戶的宅男?或只會爭奇鬥豔的大眼美少女?且看他們與社區的親密接觸……

在部落格成為顯學的時代,人們對於部落格使用者抱持似懂非懂的偏見與刻板想像,已讓「部落客」成為一種尷尬的詞彙。不論是媒體吹捧的新經濟(天曉得,寫部落格不但無償,被媒體引用也不付稿費,苦哈哈孵著文字吃著泡麵,卻因為少數人「獲利」而莫名晉升為新經濟階級)﹔或是不時上電視以瀏覽率決勝的正妹(我已經年紀大到不曉得原來這些美少女比的不是誰的皺紋少一條或是誰的腿長個幾公分,而是誰的部落格瀏覽人數多幾個人)﹔更別說,因為樂生院議題發酵,使得「宅男」的標籤也往部落客的身上飄去:「你們這些整天只知道沈迷網路的人,了解社會的現實嗎?」

多重分身
多樣使用目的

然而,在這個媒介身分之外,現實生活中的部落客們可能是記者、社運人士、家庭主婦、補習班老師、工程師、學生或是清潔隊員,具有多重「分身」、多樣背景及對不同的部落格使用目的﹔因此,無論網路媒介如何改變了人際關係、社會運動乃至經濟的模式,每一個部落客個體一直在創造自己的表現方式與網路個性──他可以棄守也可以孜孜不倦,他被允許以各種身分同時存在於社會,讓它增色並發揮一點影響力。

例如部落客旅行團。

一群從網路上跳出來的部落客,因為對某些文化風景的偏愛,對某項議題的關注,到了某個地方,做了一趟深度的體驗。和一般旅行不同,因為他們是部落客,所以,旅行的「默契」是,必須把旅遊中體驗到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這是一種分享的方式,不受既定媒體寫作形式框限,自由且個人。因為人的多樣,思想的多元,表現方式與詮釋經驗的角度也不同。但相同的是,藉由部落格書寫,讓地方議題與影像散布出去,因此也可說是一種「公民新聞」的概念。

前陣子,公司因為承接了勞委會職訓局「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社區網路行銷案,計畫號召幾團部落客到社區旅遊體驗。每個社區都有它的特色,而這些特色也各自吸引著不同興趣、背景的部落客報名。例如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活動,便吸引一群喜好自然山林、原住民文化的部落客報名參加,他們非常享受席地而坐、隨手便飲的自然隨性,和原住民之間輕易地建立了友誼。帶著輕鬆自在的心情回到電腦前,寫出來的是有圖又有文,輕鬆卻又誠懇的部落體驗介紹。

豐富的社區故事
動人的人情滋味

圖文,是部落格重要的特色。參加旅行團的部落客,人人無不帶著一台數位相機,拚命地拍照,想把最好的、最吸引人、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在網路上。

此舉往往把社區的人嚇了好大一跳,覺得自己是大明星。原住民的元素如此絢爛耀眼,精采豐富,我以為,相形之下,其他社區的特色都會黯淡無光。

但卻非如此。在鄉下長成的部落客,對於田間風情便有相當的懷舊之情,信手拈來就是一份對土地真摯的紀錄。對色彩敏銳的部落客,看到潮間帶的風景,會忍不住讚歎這片風景的色調層次分明,是大自然的巧思。

至於我自己,在策劃執行過程中,最觸動我心的場次則是宜蘭港邊社區,只因它的環境真的非常「儉樸」,樸實到難以用言語介紹。

我陳義過高又平淡的文字讓參加本團的部落客以不抱期望的態度前往,到頭來卻都驚呼:「好好玩!」這個社區的「極簡主義」,對網路世代的都市人來說,是意想不到的文化衝擊,感受或許新鮮或許深刻,或是想起了記憶深處的鄉下童年。總之,這些透過親自體驗參與而得到的個人收穫及心得呈現,遠比我所寫的行程與社區營造理念介紹還要動人且有感染力。

傳統媒體的報導效力,或許類似一種專業權威,對大多數人有說服力。部落格的文字則帶著平民的親切與漫談,部落客們像是拉把椅子到庭院,邊泡茶邊說故事,對某些讀者來說,如此更有感染力跟信服力。這便是部落格書寫的力量。

誰說部落客是足不出戶的宅男,或只會爭奇鬥豔的大眼美少女呢?來看看他們筆下豐富的社區故事,還有動人的人情滋味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