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杜正勝曾以「橫放台灣」的地圖看法帶出了海洋台灣的新觀點。他認為,從地球儀上看台灣,台灣是由兩個大陸包夾住的,但若橫看台灣,則是一個以大陸為腹地,朝海洋開闊的巨鯨狀島國。姑且不論杜部長言論所引發的政治爭議(泛政治化言論只會讓人想像貧乏),我們必須承認,不同視角,就會帶出不同的觀點想像。
台灣的權力中心位於北部,因此,我們都被塑造出一種台北視角,站在這個方位來看台灣。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影劇文化,都以一種台北的、菁英的、都會的模式來描述台灣及對台灣的想像。然而,要是站在不同的方位、高度、距離來看台灣,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所以,要移動。或者,閱讀、觀看移動。
(圖為練習曲男主角東明相所繪之台灣)
旅行就是一種移動。藉著別人的移動來認識移動的軌跡,也能讓思考經驗移動。
看「練習曲」,就是跟著導演的鏡頭以逆時針方向環看台灣一圈。
男主角從高雄這個海港城市出發,到台東,花蓮,宜蘭,基隆,林口,龍潭,彰化,雲林,再回到高雄。於是,你會先看到明亮的台東海景,陽光撒在海平面上波光瀲灩,映著童話般幻想的故事,夢幻的起點。然後是花蓮的雨和故事,漢本車站的異國旅人相遇,莎韻之鐘的日本風情,平浪橋頭的青春回憶。當旅程繞道西岸,海的顏色變得不一樣,林口特有的海潮聲,女工的故事,塭寮堤岸邊的隨性塗鴉,彰化的媽祖出巡,或是西濱公路凋零的紅樹林。再回到晚上亮麗的海都高雄。
不論有意或無意,看著電影的情緒感受竟然也隨著海洋的光線而走,從開闊明亮的旅行開始,慢慢轉而灰暗沈重,到了終點,夜也黑了,人也累了。
你可以因為自己的經驗,隨意在旅途中的一處停留休息,多想一會兒。電影也不會干涉你,而自行走下去。等你歇息好了,再趕上來也無礙於你的影像旅行。
只是,你可以回頭想想,你在這個方位、角度的停駐,對你來說有何意義,是你從來沒發現過的經驗,也許你想下次渡假來走走。
回到視角的問題。我一直忘了問導演為什麼選擇海岸線,而不是山稜線。翻山越嶺一趟看到的台灣,和繞行海岸線的感受必然不同。不過,這問題恐怕也是白問的,因為導演選擇了「海洋台灣」的角度來說故事,這是選擇過的,而且,必然是有意義的選擇。於是,就蹲下來,以貼近海平面的視線,把故事延伸出去。
海拔高度的選擇不論,方位的選擇總有算計。除了男主角本身就是高雄人之外,電影從高雄出發也是件有意義的巧合。
台灣這個島,無論從哪裡出發,都可以沿著海繞一圈,選擇一個適當的出發地是重要的。導演說,要從一個有城市感的地方開始,環島一週才是有意義的。而台灣第一個迎接曙光的面,就是東海岸,以日出的影像開始,便要以高雄作為起點。
「現在台灣的意象也是從高雄出發,」導演說,這是一個反省,也是一個文化的態度,剛好對照在自然上的編排也很適當。
我自己的經驗也很類似。
我出生在高雄,隨著父親調職而遷移,從北到南再到中部。而後去台北唸大學、工作。我的生命經驗以方位變化的軌跡伴隨由農村、都市、小鎮的記憶而填滿。當我羽翼已豐,開始用成人眼光看世界時,已然在一種知識的高處,階級的高處,(直立)台灣的高處衡量事情。但是,當我移動到台灣的東部去讀書、生活時,我突然發覺自己感受到的台灣產生了變化。他不是那麼熱鬧喧嘩的,天空不是那麼灰色的,海浪的顏色是有層次的,還有,我從來沒感受過的山和海同時離我這麼近,把我緊緊地裹住。
當我到了東部,我開始懷疑我在西部認識到的、感受到的,是否便是我的經驗的所有。當我回到高雄老家,圍繞我的氛圍,就是那麼陌生又有點熟悉。當我看著電視裡的北部提出的大建設,不免想到我在中部海邊貪食的小快樂。
如果不騎腳踏車緩緩經過,隨意停下來,蹲視路邊的小花小草,而是搭著高鐵呼嘯而過,拉近了距離卻遺忘了距離的本質與距離所產生的想像,也許擁有了時間,卻少了更多「看見」的美好。
如果不把台灣橫放、側放,倒過來看,如果自己也不跟著蹲蹲站站,左偏頭右轉頸,直望過去的風景,又是多麼貧乏無趣呢?!
(我的觀影心得少了那麼一點劇情介紹,多的是喃喃自語的獨白。不過,誰又規定非得有什麼心得體例不可呢,話說太多,就不美了,話說太滿,電影就失去了觀看的距離空間與品味的餘韻。)
星期一, 4月 09, 2007
「練習曲」要貼著耳朵聽,也要挑個好角度看
星期三, 4月 04, 2007
讓我們一起影像環島吧~來看練習曲
「如果我跟你們說,拍這部電影是因為愛台灣,你們會不會覺得很肉麻?」練習曲的導演陳懷恩面對著我們不停追問他拍片動機,他笑著這麼說。
他最喜歡的作品就是一尊父母的雕刻。電影中,也是現實中,他在這尊雕像前頭擺置了一朵花,獻給他的母親:「因為母親節啊,這麼多年來,我都不能和她見面,我很想她。我沒機會報答她啊。」王伯伯哽咽地說。
製作這部電影花了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陳懷恩把家裡的錢都拿出來拍電影了,「連兒子的教育基金都沒了,」陳懷恩夫婦笑著說。第一次當電影導演的陳懷恩,原本以為用16釐米就可以拍完,後來發覺還是需要35釐米來拍電影才行,因此,多花了一些錢。還好多年來在電影工業學習到的東西,讓他可以節省大半的人力成本,一個人當很多個人用。「你看後面感謝字幕那麼長,其實是因為我想把那首太平洋的風放完。」陳懷恩開玩笑地說。所幸,妻子楊麗音相當支持他,陪著他拍片、宣傳,在這段時間內不但把存款拿出來用,還停止有收入的工作。
因緣際會之下,我看了「練習曲」這部電影,說實話,愛看電影的我已經很少進戲院看國產劇情片了,多半租個DVD在家,沒事的時候看。「支持國片」這件事情就跟「愛台灣」一樣是句空洞的口號。口號不是不好,而是它的背後需要有更多實質的東西來支撐,一種切實的實踐,或是由衷的體現。我們需要一部電影,是面對我們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土地的。而這部電影,剛好把這兩句口號融合在一起,讓我透過鏡頭感受到我愛的台灣。
智邦生活館邀請部落客一起來看電影,並且與導演面對面座談(目前額滿)
因為單純地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網友知道台灣的美,所以,我們自願且義務幫忙宣傳這部電影。如果有興趣的話,歡迎你們一起來看電影。
19日中午12:30信義威秀也有媒體試映場,可接受報名。
我們希望,參加試映者,也能寫下你的感動與心得喔。
報名請填寫 1.名字(網路暱稱也可)2.部落格名稱網址
mail至
annpo-etude@corp.url.com.tw